您的位置:中国台湾网  >  资料  >  台湾数据  > 正文

从高龄化社会迈向高龄社会:台湾社会防治“老来穷”(2011.09.20)

2011-09-20 10:07 来源:东南网 字号:     转发 打印

  最近,国民党、民进党“立法院”党团均提案要求给老农加码津贴,在本月中下旬台“立法院”新的会期,有望审议台湾老农提高津贴案子。9月6日,台湾老人福利推动联盟也首度向外呼吁,要求“立法院”比照老农津贴,修法提高城市老人的敬老津贴和中低收入、低收入津贴。

  当前,台湾65岁以上老人将近250万人,占总人口比例近11%。按照联合国定义,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%,即称为高龄化社会。台当局预计2017年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14%,从高龄化社会迈入高龄社会;到2025年达到20%,迈入超高龄社会。

  台湾社会正在加速老化,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,其中如何防范、解决老人贫穷问题,使他们免于饥寒恐惧,成为执政者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  一个社区的“老来穷”样本

  今年83岁的陈奶奶,独居在台北市中正区忠勤里社区,年轻时离婚,儿女归前夫抚养,然而财税部门计算其家庭财产时,又将儿女财产包括在内,因此她不符合中低收入老人津贴的申请条件,每月只能领取65岁以上老人的3000元(新台币,下同)敬老津贴。

  3000元对于陈奶奶来说,连吃饭都成了问题。平常她去捡垃圾,多赚点微薄收入,邻近居民经常捐给她便当(盒饭)。她没有房子,每个月房租却要8000元,还好有里长的帮忙,房租部分得到了当地庙宇、慈善团体的捐助。

  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,陈奶奶身体十分虚弱,时常跌倒,生活无法完全自理,无奈申请了居家照护服务。增加了照护开支,令她雪上加霜,苦不堪言。

  忠勤里里长方荷生告诉导报记者,忠勤里大约2800户人家,65岁以上老人超过了1500人,领到中低收入津贴或低收入津贴的只有四五百人,独居、残障、低收入户是贫穷问题最突出的三类老人。

  同在这个社区,李爷爷和李奶奶虽然有自己的房子,但年轻时做苦力,年老时根本没有积蓄,子女同样做苦力活,除了照顾他们的小孩,没有余力赡养老人。两个老人也因为有房子,不符合中低收入老人的条件,未能申请到这部分津贴,每人每月也只能领3000元敬老津贴,他们到菜市场捡剩菜回家食用,有时还到寺庙领“游民便当”糊口。

  中低收入老人盼删“排富条款”

  在台湾,与上面提到的几位老人一样境遇的大有人在,他们本该领取中低收入津贴或低收入津贴,却因为家里有一座房子,或者没有住在一块的子女收入合计在内,使他们被排除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老人津贴之外。

  台湾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秘书长吴玉琴告诉导报记者,台湾法令规定,收入较低的老人在领取3000元敬老津贴之外,还可领取3000元中低收入津贴或6000元低收入津贴,但是法令设置了两项“排富条款”,即家庭财产超过500万元,或者个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,不得领取这块津贴。

  吴玉琴认为“排富条款”很不合理,例如在台北市,只要是一间破房子,市价一般都超过500万元,即便这个老人独居,没有任何生活来源,照样申请不到中低收入津贴,只有3000元敬老津贴。而在个人年收入方面,因为要跟子女收入合计平均,所以没有分文收入的独居老人,在缴税资料上很可能显示为年收入超过50万元,不得领取中低收入津贴。

  吴玉琴说,台湾的老农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,也没有设置“排富条款”,每人每月统一领6000元老农津贴,却给城里老人设置了“排富条款”,约有50万老人因此被 “排富”,明显对城里老人不公平。

  她进一步表示,老农津贴16年来调涨了3次,如今又酝酿调涨1000元,荣民退养金也将调涨600元,而中低收入和低收入老人津贴17年来没有调涨过。

  吴玉琴透露,台湾老人福利推动联盟要趁 “立法院”开议老农津贴由6000元提至7000元之机,要求城市中低收入老人补助也由6000元(敬老津贴加上中低收入津贴)提高到7000元,低收入老人补助由9000元提高到1万元 (敬老津贴加上低收入津贴);并比照老农津贴,删除“排富条款”。

  台湾老人的整体经济状况

  据了解,台湾近250万名65岁以上老人当中,军公教退休人员经济条件最好,领取100%的退休金,前段时间调涨军公教人员3%的薪资,他们的退休金跟着涨。

  第二部分是退休劳工,他们参保年限够长的,每月最高可领到退养金4.3万元,最少的每月领2.5万元。第三部分是农村老人,每月领6000元津贴,遇到台风等灾害天气,可申请相应赔偿和优惠贷款等。第四部分是老荣民,每月领1万多元退养金。

  第五部分老人是城里的无业者,他们没有参加单位职工保险,由个人参与社会保险,如果在2007年以前参加社保的,并且投保期达到40年,每月可领将近9000元,投保时间越短,领取金额越少。在2008年之后,台当局加发给他们每月3000元敬老津贴,总数约83万人,其中近12万人加领了中低收入或低收入津贴。

  本月上旬在国民党中常会例会上,台“内政部政务次长”简太郎介绍,从2008年到今年上半年,总共有48万多人次领取了269亿元的中低收入或低收入老人津贴,其中有2.5万人次的行动不便者,累计领取了1亿多元的特别照顾津贴,他们是最贫穷的台湾老人。

  高龄社会来临推动高龄就业

  简太郎称,欧美先进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比从7%到14%,也就是从高龄化社会迈入高龄社会,所花时间为50至100年不等,而台湾大约为24年,老化速度远远快于欧美。

  受战后婴儿潮的影响,1951年台湾出生人口38万多人,平均生育率(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小孩数量)为7人,为史上最高峰,当年出生人口在2015年将迈入65岁,老人浪潮更加汹涌。

  另一方面是少子化逐年明显,近10年来,台湾生育率逐年递减,去年更降至历史低点,仅为0.895,全球最低。一方面将迎来老人高潮,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少,台湾老化问题十分突出,“老来穷”由此更加凸显。

  吴玉琴建议在提高津贴的同时,当局要推动高龄再就业举措。她介绍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日本就实行了高龄者再就业法律,政府鼓励企业雇佣高龄者从事半工时半薪资工作,成立了银发人才中心,媒合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,例如照看小孩、修理门窗、浇灌花木、修剪树枝等,这样可以让贫穷老人不必靠捡剩菜为生,从而过上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。

  记者观察

  建立多层次“老有所养”体系

  台湾社会正在加速老化,欧美从高龄化迈向高龄社会,花了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,而台湾将仅用四分之一个世纪。

  大陆社会也将迅速老化,在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,年轻人减少,老人占比逐年扩大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人们平均寿命延长,社会更老了。

  人老了,希望能够老有所养,老有所乐,老有所为,其中老有所养是最基本需求。在老人浪潮来袭面前,两岸在“老有所养”方面准备好了吗?

  千百年来,中国人崇尚“养儿防老”,一定要生个儿子,好让自己年老体衰时有个靠山,如今在“只生一胎”的计生政策下,一半人生了女儿,另一半生儿子的,在年轻人赡养老人负担越来越重的将来,儿子也未必靠得住。

  因此,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体系,变得日益重要而急迫。最基础工程是建立覆盖士农工商及无业者的全社会保障体系,例如公务人员有退休金,企业人员有职工社保,农民有老农津贴,没有单位的城市老人有敬老津贴。

  其次,要构建老人再就业的供需平台,许多人到了退休年龄,仍然精力充沛,充满工作热情,并且有专业、有经验、有耐心,在一些工作上优于年轻人,如果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儿,既增加他们的收入,也有效利用了原本要闲置的人力资源。

  第三,对于丧失工作能力的低收入老人,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,例如台湾发放的中低收入老人津贴和低收入老人津贴,对于部分丧失自理能力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,还要给予照护的特别补助。

  最后,还要动员社会慈善机构对以上保障进行“拾遗补漏”,例如对重病重伤特殊情况老人进行个案跟踪扶助,向街头流浪老人发放面包简餐等,让每一个老人,都免于饥饿的恐惧。

  “最美不过夕阳红,温馨又从容。夕阳是晚开的花,夕阳是陈年的酒……”祝愿全天下老人都能免于贫穷恐惧,过得温馨又从容。(《海峡导报》 驻台记者 兰文)

[责任编辑:赵筱婧]

相关阅读:  

涉台常识
关于我们 | 本网动态 | 转载申请 | 投稿邮箱 | 联系我们 | 版权申明 | 法律顾问
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
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
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